

更新时间:2025-08-18
脱锂后可逆转变回原始的ZnSi12P3结构。
新型硅负极材料循环3000次不衰减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严重制约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可逆纳米晶相转变特性的低成本、高导电、高稳定性ZnSi12P3新型硅基负极材料,然而,从而有效缓解体积膨胀带来的应力并保持电极结构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imToken钱包, 硅基负极中可逆的纳米晶相转变促进了全固态电池的稳定运行,全固态电池因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卓越的安全性能,于3C高倍率条件下实现了超过3000次稳定循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媛) ,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宋江选团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该负极材料展现出高达2669 mAh/g的可逆比容量,并在与高镍三元正极匹配后, 在全固态电池体系中,。
硅凭借其高理论比容量(4200mAh/g)、丰富的储量及低成本优势,硅负极固有的差离子/电子导电性。
该材料在锂化过程中经电化学驱动可原位转化为Li15Si4、LiZn和Li3P纳米晶相,被广泛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的核心技术。
且在锂化/脱锂过程中产生剧烈的体积变化,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容易引发电极结构崩塌,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 针对上述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