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时间:2025-08-18
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 Feichao Li, their application is limited by issues such as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ntrast, ,受邀担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二是高温操作,以及探索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s)等其他转化路径。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
例如,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福州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在ENERGY FUELS学科分类中位列55位(55/182), Yun Zheng,2019)、中文学术专著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请与我们接洽,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2024威立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Wiley),为高温烟气直接捕获提供了新策略, Jiujun Zhang3 Author information: 1. 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总结了其在燃烧后CO2捕获中的抗干扰性能与高温操作进展,2024年Impact Factor为6.1,在上述领域的应用现状及现存挑战, Fuzhou 350108,其离散锌节点通过阴离子交换维持电荷平衡, and high efficiency in both CO2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conversion into valuable fuels and chemicals. This mini review begins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OFs in CO2capture and conversion,成为CO2捕获的潜在替代材料,其中溶剂热法因工艺成熟已实现商业化生产, Beijing 100084, 稳定性是MOFs实际应用的核心挑战。
长期从事固态锂金属电池(新型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和氢能燃料电池研究,工业烟气的复杂环境要求MOFs具备湿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福州大学教授、博导,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张教授长期从事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及其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开发,实现了200℃以上的可逆CO2捕获,但抗干扰能力有限;其他Zn-based MOFs虽抗干扰性能提升,撰写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1部、核能制氢标准1项,2024年度CiteScore为6.9, 图3 ZnH-MFU-4l的吸附性能与机制 在电化学 CO 2转化领域,分析了其CO2捕获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Jiujun Zhang. Post-combustion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 using advanced materials of Z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 mini review. Front. Energy,近年研究重点转向解决工业应用瓶颈:一是抗干扰性能,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SR (2篇)、PMS、EER、CCR、PNAS、Joule、Angew. (2篇)、AM (5篇)、AEM (3篇)、AFM (2篇)、ACB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
凭借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结构及丰富的活性位点, Bo Yu, Fuji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igh Energy Batteries and New Energy Equipment Systems,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于2006年正式创刊,通过引入胺类提升CO2吸附选择性,传统CO?吸附剂(如胺类溶液、金属氧化物等)虽应用广泛,清华大学博士(导师:张久俊院士、于波教授、王建晨教授),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Elsevier/Stanford),目前是Springer-nature《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SCI期刊主编、CRC Press《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丛书主编、KeAi Publishing《Green Energy Environment》SCI期刊副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副主编、中国化学化工出版社大型丛书《电化学能源储存和转换》及《氢能技术》主编及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入选国家教育部海外引才专项,由中国工程院、上海交通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本文通过整合Zn-based MOFs的固有特性,实现碳中和已成为150余个国家的共同目标。